本篇较长,行文啰嗦,傲娇之余还掺和了些表格进去,作为理工科出身的人来码字,一个类型的数据超过十行就按耐不住地想用表格把它们码放整齐,不折腾成一个国庆阅兵的感觉,仿佛就对不起自己的职业操守。职业习惯,还望见谅。
读书这件事,尤其是读杂书这件事,仿佛习无用之学,练屠龙之术。最常被人问到的一句话便是“你读这些书有什么用?”。年轻气盛时还会和别人争论几句,后来随着年岁渐长,现在我一般会回答“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”,或者说“你高兴就好”,有可能这就是传说中的涵养吧。这个世界上本来将有很多乐趣没法分享,也有很多不足以向外人道的事情。大家挣扎度日,却都是来去匆匆。太纠结于某些事情是否有意义,反而就像佛经里所说的那样,执着于相,我执的心思一起,读书这件事的乐趣便少了几分,何必自讨没趣。不可否认,古往今来,有一些人一辈子可以活成汝窑的瓷,出窑当日,名动江湖,千年以来从皇家到庶民都当成稀世珍品,百世传诵。可是更多的人顶多是明青花,批量生产,量大从优。出窑那天,*知道以后是个什么货色。以后的色彩全看各自的造化,要是舍得花时间打理自己,等着岁月把瓷器表面那股子新气都折腾光了,一种高贵气自然展现出来。
读书,在我看来,就是打理自己的一种方式。
特别要夸一句,资本家贝索斯,成功地把kindle变成我五年来买过的最有价值的电子产品,。多亏了kindle,让我省了不少钱和时间用来读书,当然也省了很多力气背书。现在想想,每天背上两百本书在身上,读上五年我就可以直接去参加奥运会了。
五年来算起来,总共看了本,不算多,但也不算特别少。当然,统计书单的时候有几类是不能算进来的。第一类是上班时候必须读的书和资料,速溶咖啡不是咖啡,养乐多也不是酸奶,混饭吃的东西,陶冶不了情操。第二类是合集,比如《三国演义》,我见过单本印刷的,上下两册的,上中下三部的,四本一套的,按照老版三国分成五本的,别管几本,在我这里统统算是一本。不然的话,光一个《如果这是宋史》就分了十本,我如果算成十本,这五年下来可能本都挡不住,数据的注水程度太大。不过,三部曲之类的属于独立成篇,要算成三本,前传和后转这种,也算是独立成篇,需要单独计算。第三类是常翻的那几本,这一类书主要在疲劳睡不着又不想玩手机的时候看看,比如金庸大侠的全本(在此,再次缅怀大侠),大刘的《三体》,古龙的《多情剑客无情剑》等,这类书就属于那种无论何时,从哪一页开始翻我都能接的上,而且还能继续读下去的。这一类书如同我的调味剂,孜然炒羊肉,不能把孜然也算成一道菜端上桌。
言归正传,先从遥远的年开始,分享本人的私人书单。当然,有本人